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我们
你能想到,的第一张列车运行图是靠秒表“掐”出来的吗?地铁一趟接一趟,行车安排有什么“小心机”?的运行间隔从最早的8分40秒到如今的2分25秒,其间都经历了什么?
本期《青铁十年访谈》,运营公司线网管控中心运输生产部运输策划室主任富世慧,要跟大家聊一聊列车运行计划背后,不为人知的故事。
可能很多人认为,列车一趟接一趟跑,制定运行计划不是件难事,但其实要考虑的因素很多。以五四广场站为例,因为是同台换乘站,如果两侧同时到站,乘客着急赶到对面乘车,很容易发生冲撞,所以行车安排就要保证同台两侧车“不碰头”。当然,这只是其中一个因素,季节性延时、大小区间、机场的直达车,包括每次大型活动、节假日,不同的条件都要有不同的列车运行图匹配。
2015年3号线北段开通,日行客车280车次。时至今日,6条线路、7座换乘站、284公里,日行2000多车次,运行间隔也由当初的8分40秒变成了如今的2分25秒。富世慧说,现在运行图编制已经从简单的“加减法”,变成了“奥数题”。靠着秒表“掐”已经很难完成如此复杂的工作。现在通过“建模”,将车辆工况、线路条件、运营速度情况等全部计入,精算出一个运行时间,再通过微调让它更加精确。
3号线列车运行图今昔对比
3号线北段开通的时候,行车间隔是8分40秒,现在,的最小行车间隔是2分25秒,这不到6分半的差距,走过7年多的时间。然而正是这一个细微之处的变化,决定了已经从最初公共交通的一个补充,变成了如今青岛公共交通的主力军。
视频拍摄剪辑:柳嵛棋
脚本:冷雪 李竞丞
编辑:飞云